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做可持续的建筑设计

中国院嘉宾:

我是比较年轻的设计师,今天主要是向大家来学习的。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因为我们工作室做了很多大型的城市设计项目,而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其实说实话可持续发展当中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我们在接触到这些项目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中国的这种规划对于土地的利用实在是太不节约了。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讲,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我们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实际上综合起来看,可能我们在做规划很多时候依靠内部的建筑容积率是很高的,但如果总体上来看,把所有和项目相关的包括可能和绿化全部融进去之后,整体上来讲我们国家大量的地方绿化的整体容积率是相当低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效果上的考虑,会有大量的退线。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提供了很多的绿地,但这个绿地实际上在以后的城市生活当中没有什么人会去真正使用,只是作为景观来存在。所以我们当时在做漳州的很多项目的时候,实际上是用了很多方法引用了很多例子做了很多计算去努力说服政府,在做大的城市规划的时候把开发的容积率尽量提高。

中国院嘉宾:

我刚刚听到大家很多的观点,各位前辈、各位业界的领导说得都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些想法我也是曾经有过。我刚刚听了大家所有的想法以后,我就想到一点也是一直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存在就是合理,就是说不管是一些异形的建筑也好、追求功能节约的建筑也好,我觉得它既然出现了就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像刚刚大家说的一提到节能就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三大方面,我觉得就是说它的合理性是在现在暂时的一个阶段,而片面的合理性之所以我们觉得它不是一个可以可持续发展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一个长远的角度去看会发现它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就变成一个不合理的东西了。

我觉得很多存留下来的经典建筑是有它的合理性所在的,现在一说到节能建筑,业界比较关心的点都是从环境和节能的角度出发,反过来我们再说因为它节能了所以它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可持续性发展是可以直接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出发去考虑的。比如说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也会把它分成从自然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有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对于住宅就会想到随着入住人口的家庭结构改变和时代的改变,它的使用功能会有一些改变上的要求,那么开始设定的户型在今后可能不适合这个建筑物的使用了,如果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去考虑这些东西,那么在之后可能就不用大范围的去拆或者去改造,这样相对的也是节省能源了。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问题,我觉得国标是2006年的标准,我们工作室也在因为政策改变所以要推绿色建筑设计,大家也在比较仔细地研究绿色建筑标准。对此,我觉得绿建标准第一是太宽泛了,定性的东西比较多,定量的东西太少了。之前我们院领导跟德国的事务所进行交流然后,德国事务所提出一个问题,说每个国家有自己的节能标准,像沙漠地区、海湾地区就是节水,有的国家能源可能会比较贵,那么节能就要从经济角度出发。德国人说他们很关注经济,于是就从经济角度去考虑全生命周期,从选材到之后的管理都是考虑怎么省钱怎么做,最后就能达到一个节约能源的标准。然后他们问我们有什么方面的标准,更偏重哪个方向,我们领导也是做这方面研究的,就说我们就是绿建的标准——5节1环保,5节就是全部都节能,范围相当的大,没有一个特别定性的具体量化标准。我觉得设计师在设计阶段才能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包括绿建评价标准有相当一部分篇幅其实是和结构专业有关的,跟设备专业有关的,如果这些东西不能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我觉得都不用和甲方沟通,就连和其他部门沟通都会遇到问题。

畅言网编辑:

很多设计师都反应一些绿色建筑现在推行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和原因,有自身的原因、有政府的原因、有甲方的原因,接下来看看各位是否之前有一些绿建相关的项目或者是现在的方案和设计当中的实际案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刘飞:

我分享一个案例,是我们之前在上海做的一个项目,这个建筑从建成到投入使用已经有两年了,应该是业主单位在全球节能环保水平最高的建筑。业主本身就是欧洲的企业,非常关注节能、环保,因为业主需要达到一个企业形象,自己企业内部的节能、环保控制非常严格,这个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有个斗争点——他们有三层办公楼都是很高的,因为项目所处的位置有控高要求,控制在6层的高度,最终做完还是几个玻璃盒子,我们针对一个玻璃盒子就和甲方、设计师开了无数次会议,开展了无数次技术讨论,因为我们给他们做的是绿建方面的咨询工作。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包括投资的角度来讲,不希望是一个纯玻璃盒子的产生,但一家瑞士的设计公司设计外部形象,他们认为要寻求平衡,从甲方来讲,他们既希望能够去节能环保,同时甲方项目经理和我们说又希望有一个很Open的形象,能够代表企业形象,所以这么几点综合下来最后开无数次会议去讨论,做很多计算,最终是这样的一个结果。如果说从这个玻璃盒子去看,它就是一个不节能、不环保的东西,但是如果追加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造价,因为幕墙用的是三波双工艺,然后中间出现这种构造,所以它的幕墙配置非常低,其实是很节能的,但是背后带来的项目投资是比较高的。当然是这样一家很有钱的企业才花得起这些钱,所以说我们得到的这个项目有很多事情没有办法从一个方面去控制它,一定就是刚才说的是社会、经济和整体环境三大因素综合的结果。

一个项目的权衡抉择最后甲方去做决定也是由各个原因导致的,所以说仅仅把绿色建筑拿到环境之外、单纯地从技术角度去讨论绿色建筑我觉得非常不现实,它一定是社会现象,也就是它能够给业主带来什么价值。刚刚大家也谈到了德国的DGNB标准,这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如何能够给业主带来稳定的经济价值以及完成它的社会价值,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完成或者达到它的环保目的,这是整个认证体系的价值体现,所以说它不能完全脱离开一些功能。

这个项目是我最大的心得,当然这个项目相也算是一个非常高端的项目,采用了非常多的先进技术,而且是彻底经过了模拟计算审核的,所以最后也是获得了一个LEED金奖。但是我觉得这个项目不足以用LEED认证或者是其他认证去体现,而是整个的园区能耗包括我们做的很多建筑,这些建筑通过能源的整合把建筑之间的能源利用、把整个地形的规模削减了四分之一,投资减少、收益最大化。当然,整个项目碰到一个有钱的业主,他们肯花钱我们就会做很多好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大面积推广的项目,整个项目做下来是会获得一定成就的,但这种项目只能是作为标杆型建筑或者说是作为很透明的项目。所以,还是我刚刚的那个观点,大量的一星建筑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而且是对社会有意义的。

朱显泽:

我们做过一个项目,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对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是按照生态城这种理念来做的,当时这个项目是整个新区第一个建筑,我们也是鼓励政府按照绿色三星的标准来设计。当时是2008年,2006年国家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们就按照评价标准的条款做了两套方案推荐给甲方,其中一套是按照被动式设计的,这种方案古板一点可能造型不是很好看;还有一种方案适当的做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但是最后甲方选择的是造型比较有创意的后一种方案。结果我们在深化设计的时候就感觉到如果脱离被动式的原则,以后你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来弥补包括造型方面的不利影响,西山墙有玻璃幕,是造型的需要,大概三分之二是玻璃幕,为消耗西晒阳光对室内的辐射热。我们韦氏节能玻璃,一种低能耗的玻璃,造价非常贵。另外我们做的遮阳按照评价标准来说,做遮阳板是加分的,但是从模拟分析效果来看应该采用电动的,但是甲方觉得太贵了,后来采用的是固定的遮阳板,但实际上效能差很多,因为造型已经确定了,不能再改了。但是又不能采用电动的,变成固定的,这样可能夏季可以遮挡的一部分辐射热,但是在冬季室内又得不到阳光了。还要在冬季增加采暖负荷,所以我们这个项目做下来还是有很多体会的,我觉得现在建筑师包括全国大多数的建筑师对于如何来实现绿色建筑还不是很了解,这方面掌握的知识不是特别多。我觉得还是应该与时俱进,在这方面在多掌握一些绿色措施,我们这个例子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我们公司按照北京市政府的一些要求希望做到三星、二星,最次也是一星的标准。一些项目甲方也希望做成绿色的,但是怎么来实现可能有很多方法,我们现在还是主张采用被动式手段来实现,以主动的,机械的方式来补充,这是我们的设计原则。这个项目还不错,最后夺得中国建筑协会暖通空调专业的一等奖,但是由于方案先天的缺陷后来用机械的方法去弥补增加了一些困难,也是我们的一个经验。

包延慧:

包延慧,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

我觉得简单介绍案例的话,可能又变成了绿色技术的罗列,由于我做绿色咨询的工作较多,我就说一下咨询过程中的感触吧。我觉得最大的感触是就目前来讲大部分建筑师对绿色理念其实并不十分明确,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就是像前面所说的,是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被动式的执行绿色标准。

当然我们也看到被动式执行有它的好处,也就是让大部分的建筑师首先意识到要去做绿色建筑,虽然可能目前来讲仅仅是加入一些绿色的元素或是技术,但最起码这个意识他先有了。然后,对于有追求的建筑师,自然会去探索如何做真正的绿色建筑,这就会让绿色设计逐步由被动变成主动。

除了前面嘉宾提到绿色建筑要在业主层面推动,最起码要先获得支持外,我觉得绿色建筑设计的灵魂还是建筑师。当建筑师首先有正确的绿色理念的时候,他们会在平面布局、立剖面、构造等设计时带进绿色的思维去想、去做,那么项目在一开始就不会走错。有时候我们发现建筑师说要做绿色建筑,但是却先设计了一个违背绿色理念的东西,比如在炎热地区做一个透明玻璃罩子,虽然通过利用高新技术能够弥补这个先天不足,但设计本身是不符合绿色理念的。因此,建筑师树立正确的绿色理念对于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绿色建筑设计是很有技术性的,现在有些项目是业主想做绿色建筑,可是如果建筑师们没有相应足够的绿色知识和技术储备作支撑,他们就不会真正把握住绿色设计,而且我们都知道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应该在一开始就融入电气、设备等专业团队的配合,在设计前期需要具有整合的意识。例如,建筑师如果觉得辅助自然通风的拔风井很好,但是却不了解拔风井的基本原理,而且设计前期也不与暖通设计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沟通的话,那么他设置拔风井的位置和高度可能就不会起到最有效的自然通风作用,并且后期再怎么用辅助手段弥补,也是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的。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的统筹管理跟以前的传统设计流程有很大的差异,这也需要由建筑师去把控,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整合的工作。所以,我觉得建筑师做真正的绿色建筑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希望建筑师能够重视并逐渐提高这方面的认识与能力。

嘉宾:

国外的绿色建筑都是建筑师在推广的,中国的绿色建筑前提都是暖通工程师。

朱显泽:

我觉得在建筑教育方面需要一场变革,现在一般的建筑院校培养的学生从设计方法上比较注重功能、交通、城市形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从设计方法上应该怎么做,我觉得是值得探讨的。比如说国外做一个项目是特别讲究推导的过程,首先要研究环境的承载力,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建设规模,推导出建筑的结果,你可能得出的建筑造型很一般,也很普通,但是研究的过程是合理的,你的设计可能会得高分。但是我们国内不管过程是怎么样的,出来的东西造型好,图面漂亮才会得高分,设计的过程有可能是错误的,这个是在教育理念上中、外间的差异。我是觉得中国建筑教育应该进行一些改革,在设计方法上应该从环境入手,首先研究环境承载力,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刘飞:

2003年的清华就把环境系统并到建筑里面,但是实际上这和我们用人要求有关系,就是招人要先考课题,也不考虑你这方面的技术。为了达到很好的就业结果,必然会加强在教育方面的力度。反过来说,最近我们也在招一些学生,他们的设计无边无际,但拿到实际项目就一塌糊涂,就是几乎什么都不考虑就是想着出一个好漂亮的画。

王教授:

我是建筑大学的老师,因为我不是建筑专业的,所以有时候会请有经验的设计师回到学校跟这些学生去讲一讲,从我们学校来讲,像您说的,建筑、物理都给他们讲,包括设备的课程也给他们讲,但是建筑学院的学生对这个不感兴趣,上这个课程非常困难,所以作为建筑设计师来讲真的不是光靠画图的,他应该是具有全方位的掌握的。

韩力平:

其实现在行业内还是有这样的情况,像我们的专家评审会,展示给专家看的首先是城市环境、空间结构等等,至于节能设计,很多设计人员的认识都有误区:认为不需要在方案阶段控制。

王教授:

我们的评价体系有问题,比如我们在做的一个项目,我们经常和中方、美方开碰头会,我们开始每个项目都做汇报说我们采用了什么技术、节能率是多少,美国人不认可,他们会问节能率是怎么来的,他们觉得报上来的是虚的东西,他们不接受。之后我们会说我们用了哪些技术,他们会认为技术的叠加不是绿色建筑。所以我觉得这些概念对于我们决策层可能会有些偏激了,可能以后会有一些执行上的改变。

刘飞:

但是这个进程太慢了,咱们最早的时候在说技术罗列,其实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评估仪器,它主要是要过程,但是做的这些有没有结果不行。一个好的体系应该去面向结果,只要达到这个性能、达到那个性能,具体用了什么方式方法不是重点,所以我们最新版的绿标还是这种的过程体系,只不过改成评分制了。

王教授:

所以我们也在呼吁,能不能有一个命名阶段的监控,这种监控实际上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它能反过来给这个建筑哪些东西。

齐浩:

其实结果就是需要有数据来印证,我们现在好多是没有数据。

韩力平:

新出台的国标中的一个推荐标准似乎是有能耗指标的,它不是一个长期要求的系统,节能应该是必须要有的,有这个平台不管谁来监控,都需要拿这个指标来看真正的运营。

嘉宾:

比如建设的能耗、材料的能耗和最后运行的能耗,这些都应该在评价的体系中。

刘飞:

德国绿建委就有一套特别完善的数据库,依赖那个数据库都能计算出来,就是他们国家做了很多技术工作,中国是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工作,交给大学、交给设计院,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嘉宾:

如果这笔费用由国家来出,那当然是可以的,但现在是生存是第一位,没有钱也没有精力去做这件事情。

王教授:

就拿太阳能来说,我觉得也是不断地在犯错误,为什么犯错误?因为做的人不是这个专业的人,原来在推动太阳能的时候,金太阳工程最后也不提了,他们也知道他们犯了严重的错误,所以金太阳工程当时就是按装机容量计算,如果项目安装的是2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机,那么这个项目是拿不到补贴的,如果安装的是20兆瓦的机器,就可以拿到补贴。实际上即使正真装了20兆瓦的机器,但是否运行了20兆瓦大家并不知道。结果是只不过把钱补贴给了业主,然后机电部要求给他们一个验收标准,要有检测的平台把信息反馈给他们,但没有写在法律文件里面,评审专家也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是对的,只要有了这个数据就行了。因为要拿着这个数据来做分析,但是数据里面显示了0点以后发电量数据,这是不可能的,晚上怎么可能有太阳能发电呢?所以这个数据肯定是造假的,反正不是真实的实际运行,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决策者并不是真正的行业的技术人员而造成的。

嘉宾:

一项国家政策或者说国家引导行业走向是需要很多方面保障的,不是说一个审图要点、例行标准就能做到的。我们做北京老旧改造,建委招在标会上问大家应该采用哪个保温材料,各个设计院都说没有好的,全部都有问题,所以只能挑一个相对好的,这就是整个产业链不配套的现象。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可持续建筑设计清水爱派北京建工集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